荊州新聞網評論(特約評論員 劉俊)今年以來,為緩解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荊州市城管委聯合各部門制定了一批允許擺攤的地點,開放地攤經濟。而隨著疫情形勢的緩解,社會經濟的全面復蘇,荊州市目前也擬在12月底開始,逐步取消目前設置的擺攤點,具體的情況將在確定后進行公示。(12月13日荊州新聞網)
地攤經濟是拉動內需、恢復各地區各行業的經濟紐帶良性運轉的有效動力之一。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在就業困難加劇的背景下,各地放寬放松成本低、門檻低的地攤經濟,著力推動經濟復蘇,讓地攤經濟一夜火爆。近期,荊州市城管委根據城市管理工作實際,擬逐步取消目前設置的擺攤點。對此,筆者持支持態度,理由有三:
一是營造順勢而為的市場環境需要。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1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的就業形勢在繼續改善,生產生活秩序在持續恢復。發展地攤經濟,是國家非常之時采取的非常之策,但并非是經濟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目前經濟生活回歸正軌,我們有理由也有必要,更有信心按照之前的模式進行市場管理,讓經濟秩序按部就班。
二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需要。市場經濟由多種經濟組成,其中地攤經濟和店鋪經濟是相對的。同樣的商品和服務,由于沒有租金、稅收等大項支出影響,地攤經濟能夠提供更廉價的商品和便捷的服務,對于店鋪經營來說,一定程度上要支出更多的成本,有違市場公平競爭原則。
三是營造安全有序的市場環境需要。一方面,部分攤販隨意占道擺攤、隨意處理經營垃圾,對公共秩序、交通安全、城市環境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針對某些地攤產品的消費,消費者可能會出現維權困難,執法監管者也難以全覆蓋監督,容易出現產品質量以及食品安全事故。
歷史總是螺旋式地上升,人類社會也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向前發展的。地攤經濟的特殊價值誰都不會否認,“降溫”地攤經濟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在新常態中去適應、去促進、去發展市場經濟。